Sunday, February 22, 2004

[譯] 方法、風格、與表演模式



原收錄於 Card Fictions
作者:Pit Hartling

論方法與風格〈On Method and Style〉

在各色各樣不同型式的表演之外,世界上還存在著各種不同風格的「方法(method)」。紙牌魔術的技術面,在過去幾十年之中,有著相當快速的發展。就以僅僅一個世紀之前來說,表演者們的錦囊中可用的招術和策略與今日比起來,相形之下都是非常侷限、受到許多限制的。現在有數千種手法和原則可供我們逐一挑選;我們可以挑出我們想要用的,用來達到我們所要完成的目標。但伴隨著這樣的自由度而來的,其實是如何「選擇」這項沉重的工作。在魔術中,為了要達到一個效果,通常我們可以使用方法種類很多。理論家們長久以來一直想要找出那種可以用來判定說哪一種方法強過另外一個的判斷基準。儘管,世界上是有可能存在著很少數這樣的「判斷基準」,但早晚有一天會蹦出一個個特立獨行的傢伙,打破所有被小心翼翼建立起來的法則;他所做的是每一樣都是「錯」的,但結果呢?他不但騙過所有的人,而且他的表演是那麼地優雅美觀、富有藝術性,且高度的與眾不同。

對此,可以提出兩點:第一、對某人而言是一個具有高度欺騙力的方法,同一個方法被另外一個表演者用來表演,可能連五歲小孩都騙不了。且第二、當我們經驗愈來愈多、知識越來越多、所吸收的方法越來越多的同時,我們的選擇就愈趨向個人化,這樣的選擇在我們在風格型成佔的比例也愈高。當有了最基本的藝術經驗後,就不再有「好」與「壞」。「對」與「錯」會被「你」和「我」取代。

在實際中,這樣的狀況是經常可見的:舉例來說,你會用什麼方法來達成「讓一副被洗亂過的牌變成你所想要的新順序」這樣的效果?你是「換牌」死忠派的呢?或是你認為你屬於「假洗」俱樂部呢?或換個例子,讀心術:你會選擇清楚的預言前使用「強迫術」?或是你會選擇讓觀眾相對而言較自由挑選,再套出釣出結果?當然了,這些會影響你做這些決擇的因素很多,像是:表演的場合,現實面,技術面的能力...等等。但,終極而言,在做抉擇同時,那些決定、那些選擇的結果都將成為構成你個人表演風格的組成因素。 這就是說我希望提到一些方法論的工具,這些工具可能符合也可能與你的表演風格不相符。這樣的概念並不是我提出的;事實上,我並不認為有任何一個人可以宣稱他發明了這樣的概念,我確定你們之中多數都已經不知不覺地在某種程度使用它了。至少,我本身就是一個例子。儘管我已經持續用了一的策略一陣子了,我卻很難去了解到這樣的事實〈甚
至,我曾根本不認為它稱得上一個「概念」〉,直到我讀到一個令我眼睛為之一亮的Rafael Benatar在2001年一月的MAGIC雜誌發表的專欄。如Rafael在專欄中提到的「心理方面的技巧」,這一直是我的表演中很重要的一部份。我覺得若這些可以被清楚地說明,則這本小書裡(指Card Fictions 的一些敘述可以被更深刻的了解。所以在Rafael慷慨的同意之下,而且在他提出的絕佳標題下,讓我對表演的模式提供一些想法:

表演模式〈The performing Mode〉

在大多數不說話的舞台魔術表演中,幾乎每個表演者所做的動作、每個姿勢以及每個眼神都被觀眾看在眼裡且被視為整個表演的一部份。所謂「演出」僅是:一個被小心學習的一連串動作,就像是時鐘在走一樣。這構成表演美感的部份。 另一方面,近距離表演獨特的性質則是表演者與觀眾的互動程度更深。在表演中每一個戲法展現之前或之後,人們會問問題、講些故事、笑話,大笑或互相交談,討論他們所看到的東西。在這樣的時刻裡,並沒有所謂的「表演」。這就像是傳統舞台戲劇節目之間的「空檔」。間隔一陣子之後,表演者敲響鈴聲,然後每個人再度回到戲院,表演接續下去。「敲響鈴聲」代表了返回到「表演的模式」〈譯,或說狀態〉,這可被一些清楚的態度改變標示出來,像是:表演這坐直了身體,拉高他的袖子,表現出準備好下一個節目的態度。觀眾的焦點再度匯聚到表演者身上等等。觀眾讓腦袋清楚,停止交談,身體前傾以觀賞或準備與已等著他們的下一個奇蹟相遇。這場景的一切是大家都再清楚不過的,而且我猜沒有哪個表演者會從來沒有好像表現的好像只是在把玩撲克牌,而其實是在準備下一個表演而重新set-up撲克牌的經驗。這裡要提出的一個可能性是,了解到我們幾乎可以任意地在一個表演中製造這樣的「空檔」,而不僅僅是在一個表演開始之前或結束之後。這使我們可以相當於公開的做各種「方法相關」的事情,因為被認為並非表演的一部份而不被察覺到。

這個原則可以在以下的玩笑中看到一個很好的例子:你跟你的朋友打賭你可以完全地控制他的身體。你宣稱你可以讓他在你的指令下做動作而且他無從反抗你的力量。為了證明你的說法,你提出說你將在不碰到他的前提下,你可以使他違抗他意志地翻轉他的手掌。當他同意開始正式示範:你將你的雙手水平的伸出,小心地調整位置一隻再另一隻之上,手掌相對。慢慢做,就好像每個小細節都必須調整到剛剛好。告訴他讓他把他的手擺在你的雙手之間。緊接在他這麼做後,你加一句:「不,另一面」他翻轉他的手,而你說「Tadaa!」你證明了你所說的了。

這個玩笑並非它看上去那樣愚蠢。

試著這樣想:你告訴了你的朋友你將要使他把手翻面。他試著要去違抗你。儘管如此,才一眨眼的工夫,他就已經 自願的將手翻面了。為什麼會成功呢?因為他沒有把你指示他將他的手翻面

當作這著試驗地一部份。對他來說,真正的表演還沒有開始。這是很耐人尋 味的:儘管你才在幾秒鐘前已經很正式的宣佈表演開始,而你只是在態度上 一點點地改變,還有你的聲音語氣上的一點點的改變,就已經使他把那關鍵性的指示當作一個無關緊要的部分。

在這個玩笑和應用其衍生出來原則到魔術上,有一點不同:在上述的玩笑中,你的朋友會在你說「Tadaa」後馬上了解發生了什麼事。而在魔術中,你的觀眾將不會了解到他們誤判了某些時刻的重要性,你反而確認了他們的(錯誤的)直覺,讓他們以為這些小小的自然發生的「空檔」實際上僅是你正式地切換回「表演模式」並繼續你的表演。


簡而言之:利用你聲音語氣的感染力,你的姿勢和你整個態度,將可以把演出「放進括弧裡」;使得在演出中一些特定的時刻看起來像是沒有計劃過的,彷彿這些並不屬於整個演出的一部份。儘管你的所作所為清清楚楚呈現在觀眾們眼前〈就像是你的朋友聽到你說「不,翻另一面」〉,但他們仍會照你想要的做。他們會想把這些時刻視為不重要的部分,而你就在這樣的時刻「轉換回去」並繼續你的表演。這不像使用「誤導術」,你並不是要試著去隱藏任何東西,也不是要使某個人看起來不像他表面的那樣;你很公開的讓你的觀眾看見你所做的一切,你確保你的觀眾把他們所察覺的一切視為雞毛蒜皮的小事,並在幾秒鐘後就將之拋諸腦後。

使用這樣的概念,在你的表演中植入一些「迷你空檔」將會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這使你的一些比較「狡詐」的動作更容易成功、更不容易被覺察,同時你的觀眾比較不容易有他們被「誤導」或「錯過了什麼」的感覺。

另一方面,他岔斷了整個表演的流程。你越常脫離「表演模式」,你的表演將會看起來更像是自然發生的、無事先計劃的、甚至「鬆散的」。這不一定適合你,全視你個人的風格而定。我個人認為Dai Vernon在談到效果清晰度時所說的:「迷惑並非魔術」是正確的,但當談到方法時,我傾向為這句話補上「但是它會有幫助」。

<原載於ptt2個人板>